创造发明名称:一种量子纠缠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棋类游戏领域,尤其是一种基于量子纠缠概念的棋类游戏规则及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棋类游戏如象棋、围棋、军棋、跳棋等,各自有着固定的规则和棋子移动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创新游戏体验的追求,将前沿科学概念引入传统棋类游戏中成为一种趋势。量子纠缠作为量子力学中的重要现象,具有独特的关联特性,目前尚未有将其系统地应用于棋类游戏的专利出现。
发明内容
- 技术问题
- 传统棋类策略维度单一
- 缺乏对量子力学原理的游戏化映射机制
- 多状态棋子操作缺乏有效标记和冲突解决规则
- 技术方案
系统组件
- 传统棋盘及棋子
- 量子态标记装置(如可拆卸彩色帽、LED灯、数字标识符)
核心规则
- 量子态生成:任一棋子可通过声明进入量子态,同时占据两个无子空白位置,并佩戴相同标识符(如颜色、数字或闪烁灯等)
- 量子态棋子的数量限制 :在象棋、军棋、跳棋中,一盘棋最多同时存在两对量子态棋子;在围棋中,最多同时存在三对量子态棋子。
- 量子态棋子的移动 :在象棋、军棋、跳棋中,棋手在一次移动中可以选择移动一对量子态棋子中的一个;围棋中的量子态棋子则不能移动。
- 量子态棋子的消失机制 :当一对量子态棋子中的一个被吃掉时,另一个量子态棋子应立即从棋盘上拿掉。当一对量子态棋子中的一个吃掉对方一子(无论此子为量子态或正常态)时,此吃子方的量子态棋子转为正常态,另一个量子态棋子应立即从棋盘上拿掉。
- 量子态转正常态的转换 :在围棋和军棋中,当棋手将一个正常态棋子放置到量子态棋子(无论此量子态棋子为哪一方的子)的位置上时,该位置的量子态棋子消失,另一量子态棋子转为正常状态并脱下标记。在象棋中,只有当量子态棋子所在的本方棋手将一个正常态棋子放置到量子态棋子的位置上时,该位置的量子态棋子消失,另一量子态棋子转为正常状态并脱下标记;而对手可直接吃掉量子态棋子,另一量子态棋子随之消失。
- 冲突解决:一对量子态棋子不可互相覆盖。
具体实施方式
- 棋子与标记装置 :设计具有可更换标记的帽子,标记可以是颜色、数字或带有闪烁灯的帽子等。棋手可通过更换标记使棋子进入量子态。
- 游戏开始与初始设置 :按照传统棋类游戏的初始设置摆放棋子,棋手在游戏过程中根据策略选择将棋子转为量子态。
- 量子态棋子的操作流程 :棋手宣布将某棋子转为量子态后,放置两个带有相同标记的棋子于棋盘相应位置。在后续移动中,按照不同棋类游戏的规则进行量子态棋子的移动或吃子操作,同时遵循量子态消失和转换为正常态的机制。
- 与传统棋类规则的结合 :除上述量子态相关规则外,其他棋类规则保持不变,如棋子的移动方式、胜负条件等。
说明书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量子纠缠原理的棋类游戏系统及方法,属于棋类游戏技术领域。该系统包括传统棋盘及棋子、可物理识别的量子态标记装置(如可拆卸彩色帽、LED灯或数字标识符)。通过创新性地引入量子态生成规则,允许棋子在声明后形成量子纠缠态,同时占据两个非冲突位置并共享相同标识符,设计了量子态棋子数量限制、协同移动机制及状态转换规则。在传统棋类规则基础上,创造性地制定了量子态棋子的消失机制(包含被吃触发坍缩、主动攻击转换状态)、量子态与正常态转换条件以及位置冲突解决方案。本发明通过量子力学原理的游戏化映射,有效提升了棋类博弈的策略维度,实现了科学原理与娱乐体验的深度融合,适用于象棋、围棋、军棋、跳棋等多种传统棋类的量子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