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发明名称:一种正八面体跳棋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棋类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正八面体结构的跳棋系统,包含实体棋盘制造、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实现。 

背景技术 传统跳棋存在以下问题:
1. 棋盘结构限制:传统跳棋棋盘为平面结构,棋子移动方向和范围相对有限,多为直线或斜线移动,缺乏三维空间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难以满足玩家对于更复杂、更立体游戏体验的需求。
2. 规则局限性:传统跳棋规则相对单一,棋子跳跃方式和条件较为固定,如只能在同一直线上跳跃,且需借助对方棋子作为跳板,这限制了游戏策略的多样性,容易让玩家感到玩法单调。
3. 互动性不足:传统跳棋棋盘布局固定,玩家之间的互动和对抗主要集中在棋子的移动和阻挡上,缺乏更丰富的互动元素,难以吸引追求多样化互动的玩家。
4. 人机协同缺乏:在数字化方面,传统跳棋未充分结合现代数字化技术,如增强现实(AR)等,无法为玩家提供更加智能、便捷和沉浸式的下棋体验,难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需求。
技术突破方向:
1. 几何优化:采用高对称性多面体结构,使相邻面连接关系均等化,降低规则复杂度,为棋子移动提供更灵活的空间。
2. 规则创新:重新定义跳跃规则,使棋子在三维空间中能以更丰富的方式跳跃,增加战术深度和趣味性。
3. 人机协同:结合数字化技术,如增强现实(AR),提升实体与虚拟棋盘的易用性和互动性,为玩家提供更智能的下棋体验。
本发明的颠覆性创新: 通过正八面体的8面均等邻接特性(每面连接3个相邻面)、标准化网格坐标系,实现三维跳棋的规则自洽性、战术扩展性与用户体验平衡。 

发明内容:
1. 棋盘结构 正八面体框架由8个等边三角形面构成,每个面划分M*M*M三角形网格(M=3-15),标准棋盘采用6*6*6网格。跳棋子可下在三角形网格线的交叉点上。这些三角形网格线与交叉点等距离分布在棋盘上。交叉点就是落子点,在示意图上为中空的圆圈。
• 单面有效落点:10个(去除边缘重叠点)
• 全局落点总数:8个面×10个落子点 + 12条棱×5个落子点 + 6顶点 = 146个落子点
2. 棋子系统
• 多色磁力棋子(2-6人制),底部嵌入磁片,每方13枚。
3. 核心规则创新
• 跨面跳跃规则:允许通过棱通道进行相邻面连续跳跃
• 能量累积机制:连续跨面跳跃可触发"空间折跃"(跨越非相邻面)

具体实施方式:
棋盘制造: 棋盘可采用铁质材料制造,以确保其可吸附性和耐用性。
棋子制造: 棋子可采用磁铁或其他能与棋盘表面产生吸附力的材料制造,以便在棋盘上稳定放置。在棱上的应为两个面内夹角为109°的内凹的磁性棋子,在顶点上的应为四个面内夹角均为109°的内凹的磁性棋子。
数字化实现:
• 开发三维路径预测算法,可视化最佳跳跃路线
• AR界面显示实时控制区域热力图
• 支持VR模式下的全息对弈
游戏规则:
基础规则兼容性: 沿用传统跳棋规则,但重新定义“棋盘边界”——所有边视为面间通道,无传统边角概念。
三维扩展规则库: 六方的棋子开战前最初放置在以六个顶点为中心的三层落子点中,共1+4+8=13个落子点。
跨面跳跃:允许棋子通过连续跨面落子形成三维跳跃路径,棋子可从一个面的交叉点跳跃至相邻面的对应交叉点,再继续跳跃,从而实现三维空间中的灵活移动。
立体阻挡:阻挡不仅可在同一面发生,也可在相邻面形成立体阻挡,增加游戏的策略性和趣味性。 

说明书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正八面体跳棋,是一种通过三维空间逻辑重构的跳棋。 本正八面体跳棋显著提升策略深度与竞技趣味性,能够更好地培养棋手的空间思维能力。棋盘有八个面可以布局腾挪,棋子在任何一面的边缘处都可以跨越到另一相邻的面继续落子,没有边际,战斗更加激烈有趣。 标准棋盘由6条线×6条线×6条线×8个面组成,共有146个落子点。本发明可生产出实物,也可在电脑、手机、平板、VR、游戏机、智能手表、智能电视等设备上编程实现。 基本规则与传统跳棋兼容,三维扩展规则库支持跨面跳跃与立体阻挡。